〈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 文/林光明

〈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

                                                                                   文/林光明
流行的現況
   坊間最近相當流行所謂「藏音修行版〈大悲咒〉」的錄音帶及CD,
我聽過由不同唱誦者所錄的就有七種。這些帶子所錄咒語之音譯漢字約只
150 個,旋律為通行藏密「十一面觀音咒」之旋律。其中流通量最大的是
愛華出版社所發行的版本, 漢字有 153 字,以男女混聲配上國樂、西樂
、佛器及電子合成樂器,聽起來讓人滿心歡喜,很快就能跟著唱誦起來。
    做為一個佛教咒語研究者,看到佛教的咒語音樂能受到這麼大的反應
與歡迎,也深知其將能直接間接、有形無形地影響廣大眾生向佛,心裏實
在非常高興。
 
主要的問題
 
    也許因我研究佛教梵文咒語多年,也曾出版過《大悲咒研究》與《往
生咒研究》等書,可能被一些朋友誤當成是咒語專家,因此收到不少讀者
與朋友詢問有關此錄音帶的一些問題。 歸納這些問題,主要不外是:(1)
何以此〈大悲咒〉比平常早晚誦念的短?(2) 二者內容相同嗎?(3) 念誦
功德有何不同?
    因為對此錄音帶內容有反應的人實在太多,其影響可能極其深遠,因
此有關這組錄音帶的相關問題,我認為有必要以嚴格的態度提出來與讀者
及諸方大德討論一下。
 
咒語的名稱
 
    我常認為個人有個人的因緣,但很贊同藍吉富教授說的:一般的修行
者最好能選持一經一咒為主修。因此我覺得修行者若能持個咒最好,長咒
短咒甚至任一個咒都沒關係,也覺得一個咒語的名稱事實上並不十分重要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廣義來說,將其系統中之任一
咒語稱為〈大悲咒〉並不為過,如此則所謂六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如千
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不空索觀音甚至準提佛母等等,
為了度化不同眾生而分化自聖觀音的諸位觀音菩薩的咒語,皆可稱為〈大
悲咒〉。
    雖然萬法皆通,所有觀音咒語皆稱為〈大悲咒〉也無不可,但為了不
同眾生而示現或分化成的諸位不同觀音菩薩,每位都有自己獨立專屬的名
稱,也有述說其咒語來源成效等的個別經典,而每種法門也各有適合修行
它的人,因此法門間有不同的名稱以資區隔,也是發展過程中必要的方便
。因此才會有、也應會有這是〈千手觀音大悲咒〉、而那是〈十一面觀音
咒〉的咒語與法門之區別。
 
二咒的定義
 
    依佛教用語的習慣來看,〈大悲咒〉一詞的使用在漢譯佛典使用區事
實上有其特定範圍,亦即指一系列與「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有關的咒語。
此系咒語在《大正藏》中收有長短不同的版本近二十本,以漢字音譯之字
數而言,最短的有 40 句 289 個漢字, 最長的有 113 句,有 998 個漢
字。 二十本當中,最通行的是 84 句 415 字的版本,一般人說到〈大悲
咒〉時, 事實上指的就是 84 句 415 字本,這可說是狹義的〈大悲咒〉
一詞的用法。而〈大悲心咒〉與〈大悲咒〉名稱的由來,是取自其全名〈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最後數字。此版本已
在漢譯佛典使用的區域通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是由伽梵達摩與不空等
人前後分別譯出。
    而〈十一面觀音咒〉在歷史上雖有四譯,但此四譯本可說是同本異譯
,且其咒語非常接近,可說就是同一咒語的不同音譯,不像二十本〈大悲
咒〉,可分成大約五組長短不同的內容。此四咒語常被稱為〈十一面觀音
咒〉。
 
內容的差異
 
    若逐字比對 84 句型〈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二咒內容,除了
「歸敬文」段的「禮敬三寶,禮敬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悲者」(〈大
悲咒〉之第 1 至第 6 句)等句相同外,二咒只有開始誦出咒語內容前的
「即說咒曰」(〈大悲咒〉第 18 句)、及「結尾文」的「娑婆訶」(〈
大悲咒〉第 84 句等共 14 句)二句相同,其餘內容完全不同。因此二者
是完全不同系統的咒語。
    在「咒語中心內容」這一部份,要說二者有些近似的話,主要是一段
很好聽的咒文, 在 84 句型〈大悲咒〉中是 sara sara,siri siri,suru
suru (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第 43 、44、45 句),而在〈
十一面觀音咒〉中是  dhara dhara, dhiri dhiri, dhuru dhuru (陀羅
陀羅,地利地利,豆樓豆樓),二者皆為 (X)ara(X)ara, (X)iri(X)iri,
(X)aru(X)aru 之型式。
 
流傳的歷史
 
    與〈千手觀音大悲咒〉及〈十一面觀音咒〉有關的經典,在《大正藏
》的漢譯經典裏,收有前者十八部,後者五部;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
裏,前者有五部,後者有三部。可見不論在漢譯或藏傳佛教的經典中,此
二者皆分屬不同經典,也各自有獨立的咒語系統。
    我覺得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其特定的因緣,此二咒在中國的發展就有
截然不同的現象與結果:
    〈十一面觀音咒〉約在西元五六一至五七七年間首先由耶舍崛多譯出
並開始流行,當時修行此咒且有成效的人很多,其發展約在西元六五六年
間,由玄奘譯出〈十一面神咒心經〉後達到頂峰,之後此咒在中土就漸漸
沒落了。現代漢地的佛教徒除非是對佛經與咒語有研究者,大概對十一面
觀音都相當陌生。
    而〈千手觀音大悲咒〉比前者晚了約一百年傳入中國,自西元六五○
至六六○年間由迦梵達摩初譯以來,此咒就一直廣受中國人的歡喜與持誦
,之後再繼續漢譯的同系咒語有十數種之多,在《大正藏》中居同系咒語
漢譯數量之冠。歷代中國人承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之助,而得拔
苦救難、驅魔辟邪的人數無法計數。誦念與修持〈千手觀音大悲咒〉的風
氣在中國一直非常興盛,且歷久不衰。我所認識的佛教徒朋友裏,還未見
有不曾接觸過此咒者,看來似乎〈大悲咒〉的持誦者數量還會越來越多,
而此法門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大。
    翻閱中國歷代宗教持驗錄的記載,可見持驗成效最著之咒語為〈大悲
咒〉,而經典則為《金剛經》。這種現象至今我除了讚嘆觀世音菩薩的誓
願與能力之外,實在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大悲咒〉是個相當長的咒語,
一般人除非有堅定的信心,要背下它實在很難,何況要經常持誦。也因此
我對能背誦〈大悲咒〉的修行人都非常欽佩。
 
發展的先後
 
    據專門研究觀音菩薩的日本學者後藤大用先生的說法,千手觀音是由
聖觀音菩薩在十一面觀音之後再分化發展出來的。從種種資料包括經典出
現的先後,傳入漢地的情形,經典內容的描述等等來看,我覺得這種說法
相當有道理。
 
功德的差異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眾多,為因應不同眾生的不同需要,會有不同的
法門發展出來。以此角度來看,此二咒適用的對象會有些不同。一個例子
是千手觀音系統所求取的「現世利益」部份就要比十一面觀音多,例如以
一般信徒最關心的持咒功德來說,除了原經敘述何以說咒的緣故及能得的
其他功德等外, 大致而言,84 句型〈大悲咒〉提到「會得十五種善生,
不受十五種惡死」,而〈十一面觀音咒〉只提到「得十種勝利,獲四種功
德」,二者比較可見前者現世利益比後者多。我猜想〈千手觀音大悲咒〉
之所以在漢地流傳這麼廣大長遠,與漢人之較喜現世利益而少計涅槃解脫
有關。這可能也是〈大悲咒〉發展較晚、更通俗化、求取更多現世利益,
更適合一般大眾的必然結果。
 
形象的差異
 
    一般漢傳千手觀音的圖畫和雕像絕大多數皆為一面(一頭),至於手
臂則有多種變化,大多數為二隻大臂,有些有十八隻、四十隻乃至四十二
隻大臂,畫有千手的則在主尊後面以扇形再畫上小支的千手,較少見多頭
多面的情形。而日本密教則可見到一面、十一面乃至二十七面的千手觀音
,其畫法有些是一層有一頭具三面,也有一層直接畫上三頭或五頭但每頭
只有一面的情形。不過藏傳雖有十一面配六隻大臂、十八隻大臂、四十二
隻大臂等多種情形,但一般的唐卡畫像則幾乎都是十一面配上千手。
    從漢譯經典來看,四部有關十一面觀音的經典中有關其畫像的部份,
皆只提到十一面,未曾提到千手。而十多部有關千手觀音的經典中,絕大
多數皆是一面,頂多是附有多臂而已,只有《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
》( T- 20, 1065,P.120b,121abc )中提到十一面, 但該經中的千手是
以二十五位菩薩各具四十隻手來表現,而非一尊菩薩具千隻手。所以根據
漢譯佛經,很少見到像藏傳畫像那種同時具十一面與千手千眼的畫像。
 
原因的推測
 
    據我有限的藏文資料,藏譯佛經的說法與漢譯佛經類似,並未見有十
一面配千手的情形。我個人猜想十一面配千手的畫像法應來自某些特別傳
承,也許也由於這種畫像的搭配法,〈十一面觀音咒〉才被當成是千手觀
音的〈大悲咒〉系統之一也說不定。不過是先有咒語的使用再出現這種畫
像法,還是先有這種畫像法,才將〈十一面觀音咒〉當成〈千手觀音大悲
咒〉之一,則不是我根據有限的資料所能論斷的了。
    在黃英峰先生的《如何欣賞唐卡》一書第 66 頁,他提到《大悲觀世
音菩薩》的十一面配千手的畫像法有兩種傳規:一是國王傳規,是七世紀
時由法王松贊干布親眼所見的形像畫下來;二是蓮花傳規,是依丘尼白瑪
(蓮花)所見的形象而畫下來。此二傳規皆為十一面配千手,而十一面皆
由五層組成,自下而上,第一、第二、第三層皆一頭三面,第四、五層各
一頭一面,合共十一面。我猜想既然《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畫
像為十一面,一些藏密傳承會將〈十一面觀音咒〉當成是《千手觀音菩薩
》的咒語之一,也應屬理所當然了。
    本段所述僅屬個人推測,希望對藏傳佛教史與藝術史有研究的人能對
之做更深入的研究。
 
藏傳的解釋
 
    我雖曾從多位藏傳上師學過一些法門,但對藏傳佛教仍不甚瞭解,我
曾請教數位藏傳佛教法師,何以稱〈十一面觀音咒〉為〈大悲咒〉的原因
,但眾說紛云。我想這與藏傳佛教派別甚多,且皆依於其傳承有關,上師
怎麼傳弟子就怎麼用,因此各家說法不同。
    這些說法中我最能接受的是:藏傳〈大悲咒〉依咒文內容長短可分成
大咒(長咒)、中咒、心咒(短咒)三種,所謂(大咒)一般就是指與漢
地的 84 句型或更長的〈大悲咒〉相同的咒語,〈中咒〉是指〈十一面觀
音咒〉,而〈心咒〉是指漢地的〈六字大明咒〉。據此說法,稱〈十一面
觀音咒〉為〈大悲咒〉也極正常。
    不過若說到〈大悲咒〉的〈心咒〉,在中日韓等漢譯佛典使用區來說
,一般是指〈千手觀音小咒〉為〈大悲咒的心咒〉。此咒很短,只有八個
漢字「唵 縛日囉 達摩 紇哩」, 梵文是 om vajra (金剛) dharma
(法) hrih。與藏傳所說的〈心咒〉也不同。
    不過在藏傳佛教系統中,也並非所有人都將〈十一面觀音咒〉稱為〈
大悲咒〉,市面可見的錄音帶中,有一張名為〈十一面觀音咒〉的錄音帶
,是諦聽出版,由奕睆先生錄製,其內容及旋律與愛華公司所出「藏音修
行用〈大悲咒〉」完全相同,只有唱誦者及背景音樂不同而已。可見在西
藏也有人稱此 153 個漢字的咒語為〈十一面觀音咒〉, 而非〈大悲咒〉

 
結語
 
    由以上的分析可很清楚地看出,在中日韓等漢譯佛典使用區的用法裏
,〈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很明確地指兩種來自不同經典、分屬不
同系統的咒語;而藏傳則可能將二者當成是同系咒語,並將〈十一面觀音
咒〉當成是〈大悲咒〉的〈中咒〉,有些傳承就將之簡稱為〈大悲咒〉。
    我覺得名稱並不十分重要,而且稱任何觀音系統咒語為〈大悲咒〉並
無不可,因此我並不反對藏傳佛教傳播者將〈十一面觀音咒〉依其傳承與
習慣簡稱為〈大悲咒〉。
    不過對習慣於漢地傳統稱謂的人們來說,我建議一切皆隨順因緣。但
假如一定要稱呼此〈十一面觀音咒〉為〈大悲咒〉, 請記得它只有  153
個漢字,在漢地傳統裏稱之為〈十一面觀音咒〉,屬於「十一面觀音菩薩
」,以資與 415 字的〈大悲咒〉有所區別。
    而一般佛教徒早晚必誦的〈大悲咒〉, 有 84 句 415 個漢字,屬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
大悲心陀羅尼〉。一千多年來,大家皆習慣簡稱其為〈大悲心咒〉或〈大
悲咒〉。
 
附註:
   本文摘錄自林光明先生的「  153 漢字的大悲咒實為十一面觀音咒」
一文,文中比對了二十多本不同的〈十一面觀音咒〉, 也與 415 字〈大
悲咒〉之內容詳細比較。該文將發表於他的新書《梵英漢對照大悲咒》。


                                             

本篇發表於 雜記。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